时下房企已经不流行名称中有“地产”两个字了。本月16日,恒大在公司20周年庆前夕宣布由“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中国恒大集团”。6月 初,远洋地产也宣布改名为“远洋集团”。除此之外,还有雅居乐也在5月将公司的中英文名称均去掉“地产”二字。去年9月,方兴地产更名为“中国金茂”。万 达的行动则更早,如今全力向文化、旅游等领域转型的万达集团以前名称中也有“地产”二字,但经过一系列产业演变,万达商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万达集团 的子公司之一。
业内人士指出,房企掀起改名潮、名称去地产化,表面上是公司做大、多元化的表现,实际上折射出主营业务增长困难这一事实。
淡化“地产”有助资本市场突围
在物业服务子公司“彩生活”上市后,专注社区服务的花样年总裁潘军开玩笑称:“谁再叫我‘开发商’我跟谁急”。远洋集团总裁李明也表示,改名可以使其不必在发展养老、O2O、金融等“非地产”领域时遭遇“你们不是地产企业吗?”的疑问。
在恒大的20周年庆海报上,有这样的表述:“中国恒大集团是集地产、金融、互联网、健康、旅游、文化、体育及农牧为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总资产超过 7500亿,年销售规模超3000亿,员工86000多人,在全国180多个城市拥有地产项目500多个,解决就业130多万人,平均每天向国家纳税超1 亿元。”目前国内千亿集团中的排头大哥万科、碧桂园、恒大等等,都无不是地产、金融、物业甚至教育、零售都涉及其中。也有人笑谈,现在的恒大除了卖房外, 还踢足球、卖水、卖粮、卖油,既搞金融还搞文化甚至整容,用一个去地产化的名称将公司的所有业务包容起来无可厚非。
专家表示,目前更名的主 要是大型房企。这些房企的更名,更多的是一种未雨绸缪,体现了其对传统地产开发模式的谨慎态度,同时也表明其主动进行多元业务的模式转变。这意味着地产企 业传统的“开发商”的角色开始弱化。同时,撕掉了“地产”以及随之而来的“重资产”等标签后,可能让房企在资本市场更受青睐。由于“重资产”及其带来的资 金运营效率相对低下等副作用,在港股上市的内房股估值普遍不高。房企改名后,淡化地产因素,投资者若认为这与企业业务发展的匹配度更高,那么股价、估值等 方面可能会更有优势。
更名后声称仍将把地产作为主业
尽管布局“去地产化”,但房企并未离 开房地产开发。多家房企声称未来仍将坚持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以远洋为例,远洋地产的品牌依然存在,且专司住宅开发。与之并列的是以综合体和写字楼为主 的远洋商业;包括物业、养老、医疗等的远洋服务;房地产金融领域的远洋资本,以及产品营造——远洋营造。2015年远洋新增投资额中,住宅开发业务所占比 例由过去的超过90%下降至约60%,但其仍占大头。
事实上,“更名”只是房企和中国房地产行业剧变的一个缩影。随着房地产行业告别“黄金 十年”,房企“增收不增利”的现象日渐明显。习惯了高速增长的房企不得不寻求转型。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房企靠简单拿地、卖地的做法很难获得高利润。去年以 来,房地产市场升温,但上市房企仍旧增收不增利。今年一季度,122家沪深上市房企平均净利润率仅为6.8%,与2015年同期的10.3%相比,下滑了 3.5个百分点。
对于企业改名,恒大公告称,公司的业务近年来已变得更为多元化,现时业务包括地产、金融、互联网、文化旅游、健康、农牧 等。尽管地产仍然为核心主业,但变更名称可更好地反映公司多元化业务发展战略及公司身份。目前恒大系已拥有中国恒大、恒大健康、恒腾网络、嘉凯城、恒大淘 宝、恒大文化等6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丰富的资本平台为其多元化产业高速发展带来更强动力。
转型中地产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
在房企转型进程中,金融化的表现最为明显。近年恒大在金融领域更是加码布局,动作频频。今年4月,恒大增持盛京银行股份至27.24%股权,成为盛京银行最 大股东。恒大短短一年时间已经揽入保险和银行两个牌照,其金融触角还涉及互联网金融、保险等多个领域。记者注意到,无论是项目的融资,还是自有资金的利 用,房企都有金融化的趋向。除了部分规模房企外,星河集团、金科集团、财信集团等多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集团均在加速布局金融平台。在业界看来,撇开企 业赚取利润的动机,地产与金融的“联姻”更多是拓展新融资渠道的尝试。
不过,业内同时提醒,房地产企业更应清醒认识金融业务的风险,包括对于发起设立金融公司面临的审批难度较大、行业竞争加剧等风险;投资中小型金融机构面临的存在不良贷款等金融风险等。企业应从自身的发展战略、运营模式和资本实力出发,审慎选择适合自身的金融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