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温哥华要收房屋空置税
温哥华市长称,温哥华计划明年1月起对空置房征税,税率为房屋评估值的0.5%~2%,具体税率未定。举措主要针对投资型房产,而非居住用房。
新闻报道还说:政府不会根据用电情况来判断房屋是否为空置的,将通过产权人自主申报、审计、合规措施等途径,来判定房屋是否是空置的。房主需要证实,他们或是租客在这个房子里住了至少多少天。目前温哥华大约有10800套空置房屋。
这是温哥华楼市遭遇的第二波调控。此前,加拿大BC省政府宣布,从8月2日起向海外房地产投资者征收15%的额外房屋转让税。
“8月新政”出台之后,温哥华房屋销量环比大跌23%。温哥华独立房屋8月均价降至147万加元,创去年9月以来最低,环比跌幅达17%,同比下跌0.6%。
也就是说,“8月新政”抹去了温哥华过去一年房屋的涨幅。此次追加的9月新政,有可能让炒房者“一夜回到解放前”。
这还不是加拿大可能出台的调控政策的全部。此前有动议说,将公布海外置业者的个人资料、资金来源。如果这样做,将再次沉重打击中国炒房客。
随着国内资产泡沫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境内资本开始溢出,到海外置业避险。在这个过程中,境外多个热点地区的房价被炒高,引发当地居民的不满。香港、澳大利亚、新西兰都出台了或者在酝酿出台限制措施。
从香港和温哥华的调控经验看,政府出台重税是最好的控制房价的办法。今年以来,内地多个城市也先后出台了调控措施,但只有深圳真正使用了狠招(限购+重税)。所以,4月份以来深圳房价真正被稳住,北京、上海、合肥、苏州、厦门、南京仍然在持续上涨。
中国也应该学习温哥华的做法,在中心城市出台房屋空置税。
消息二:房企发债全面收紧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中国证券业协会日前在京举办“证券经营机构公司债业务高级管理人员培训会”,会上要求停止受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项目的债券,一些评级较低的房企发行的私募债也将暂缓。
“房地产行业监管全线收紧是大势所趋”,华南一家中型券商债券融资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目前开发商的资金主要有5大来源: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公开发行债券,股市定向增发,私募债。从近期新闻媒体披露的信息看,证监会先是要求定向增发的资金不能用来拿地,还银行贷款;随后,对开发商发债进行了限制。至于商业银行,很多也拒绝给地王项目贷款,再加上刚刚明确的限制私募债,开发商只有“自有资金”这一个渠道没有受到限制了。
钱的“扎堆”和“兴风作浪”,主要看“气”和“势”。如果多个渠道都被釜底抽薪,那么就很难形成气候。所以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是大概率事件。否则,就跟去年的股灾一样,要出大事。而房地产市场如果真的出大事,比股市可厉害得多,将直接动摇70%以上银行抵押品的价值。
消息三:郑州紧急出台调控措施
由于持续拍出地王,地价有超越广州的态势,昨天晚上深夜,郑州紧急出台了“郑九条”的新调控措施,宣布将从9月18日开始实施。其中比较有杀伤力的条款如下:
1、扩大居住用地供应规模,调整优化布局,加快供应节奏,年底前采用多批次、集中供地的方式供应市场。
2、依据土地评估价、基准地价及市场指导价合理确定居住用地及兼容居住用地的其他用地的挂牌起始价。郑东新区、郑州经济开发区土地出让时,网挂报价超过50%溢价率时,网挂报价中止,采取“限地价,竞房价”,即地价确定,参与网挂的竞买人现场竞综合房价,综合房价报价低者为竞得人。市内五区及郑州高新区土地出让时,网挂报价超过50%溢价率时,网挂报价中止,参与网挂的竞买人进行最后一次现场报价,依据挂牌须知等相关规定,确定竞得人。
3、除大棚户区改造用地外,居住用地及兼容居住用地的其他用地土地出让竞买保证金缴纳比例提高到100%,溢价部分土地出让金在土地出让合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内缴清。
4、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单笔最高金额同时按三个条件核定,一是贷款金额不超过相应最高贷款限额,二是严格按照缴存余额规定的倍数发放个人贷款,三是月还款额度不超过家庭收入的60%。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单笔最高贷款额度以一、三2个条件核定。
5、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必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后方可对外销售,并在10日内一次性公开全部房源,明码标价、公开对外销售,不得以各种借口分批、分次销售,不得采取垫付、分期等方式降低首付款支付比例。对于违反规定的企业,将依法从重处罚,并记入企业信用档案。
郑州是过去10年中国“三大三小”6个人口增长中心之一(京津冀、上海苏州、深莞惠、厦门泉州、郑州、长沙),再加上地理位置优越、在省内没有竞争对手,因此具有很强的资源汇聚能力。在南京、苏州、厦门、合肥这“四小龙”房价有所表现之后,中部量大省会城市武汉、郑州显然在迅速崛起。跟在后面的,是石家庄、长沙和济南等城市。
郑州在此前郑东新区的土地拍卖中,多次出现了楼面地价3.6万元以上的地块,大要赶超广州的势头。
消息四:央行旗下媒体——警惕楼市“高烧”隐藏的风险
针对近期楼市火热程度不减的现象,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刊登《警惕楼市“高烧”隐藏的风险》一文,指出部分城市楼市“高烧”正朝泡沫化方向演变,并援引此前“权威人士”称,要通过城镇化而非加杠杆“去库存”,逐步完善差别化调控政策,建议各方警惕房价的非理性过热,因泡沫一旦破裂,其引发的风险和带来的破坏,都将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严重伤害。
8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环比上涨2.17%,涨幅较上月扩大0.5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3.75%,涨幅亦扩大1.36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对此,文章指出,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这令人担忧,并援引此前《人民日报》刊登的“权威人士”文章称,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要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
对于泡沫化走向,文章表达了谨慎的态度,指出泡沫一旦破裂,将带来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援引业内人士“十次危机九次地产”的说法。而就算泡沫短时间内不会破裂,房价大幅过快上涨也将引发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针对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文章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房地产市场有关,因此呼吁采取措施抑制房产领域泡沫过度加大,并抑制过度的金融资源流入房地产行业中。
文章还重申,各方应当始终警惕部分地区对房价的非理性过热,以防泡沫破裂对经济的伤害。
全文如下:
法兴姚炜:遏制地产泡沫别无他法 唯有长期增加土地供给、短期遏制货币宽松当前部分地区的楼市,显然处于“高烧”状态。最近一年来,房地产市场似乎正“接棒”去年上半年股市的疯狂,部分城市房价持续走高,成交量不断放大,演绎出了楼市的牛市。从此前的深圳,到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的火热,然后扩散至二线城市厦门、南京、苏州和合肥等。在此过程中,诸如“夫妻为买房假离婚”、“某地再现日光盘”等各种新闻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统计数据同样显示出房地产市场的“高烧”。有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每平方米12270元,环比上涨2.17%,涨幅较上月扩大0.54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3.75%,涨幅亦扩大1.36个百分点。这已经是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均价环比连续15个月上涨。
近期楼市的持续火热,让人恍惚回到了几年前的那轮全国性房地产价格大涨的岁月,就在那轮楼市“高烧”不退中,国家出台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遏制住了当时房价大幅攀升的势头。就在最近,随着一线城市楼市调控政策的酝酿,部分房价涨幅较大的二线城市也出台了房地产调控的相关措施。比如厦门近日就重启了限购政策,成为继苏州之后第二个重启此政策的城市,而合肥、南京、武汉等城市,也先后出台有关调控措施。
令人担忧的是,当前部分城市楼市的“高烧”状态,正在朝着泡沫化方向演变。按照美国学者金德伯格的定义,房地产泡沫可理解为房地产价格在一个连续的过程中的持续上涨,这种价格的上涨使人们产生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并不断吸引新的买者。随着价格的不断上涨与投机资本的持续增加,房地产的价格远远高于与之对应的实体价格,由此导致房地产泡沫。如果按照此定义,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的楼市已经走向泡沫化的状态。
此前《人民日报》刊载的“权威人士”谈经济形势的文章指出,房子是给人住的,这个定位不能偏离,要通过人的城镇化“去库存”,而不应通过加杠杆“去库存”,要逐步完善中央管宏观、地方为主体的差别化调控政策。文章在谈到经济风险点时表示,特别是民营企业投资大幅下降,房地产泡沫、过剩产能、不良贷款、地方债务、股市、汇市、债市、非法集资等风险点增多。
必须要看到,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将带来广泛的经济社会影响,业内更是有着“十次危机九次地产”之说。有券商宏观研究指出,由于房地产是周期之母,对经济增长和财富效应有巨大的影响,而且又是典型的高杠杆部门,因此全球历史上大的经济危机多与房地产有关。比如,1929年大萧条跟房地产泡沫破裂及随后的银行业危机有关,1991年日本房地产崩盘后陷入“失落的二十年”,1998年东南亚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多数经济体落入“中等收入陷阱”,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至今仍未走出阴影。
退一步看,即便泡沫短时间不会破裂,但房价的大幅过快上涨,同样将带来诸多问题。有分析表示,房价持续、过快上涨将引发资源配置扭曲,加剧经济中现有的结构性矛盾;房价过高会挤压当地居民其他领域的消费支出,进而影响相关实体经济产业的正常发展;还会进一步抬升商务成本、人力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降成本的种种努力,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当地创业创新潜力的释放。
此外,当前的中国经济中的高杠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也与房地产市场有关。近日有专家表示,在导致杠杆率上升的两大来源中,第一个就是房地产领域。其分析认为,在过去十几年当中,杠杆率上升三分之一的来源是房价的上涨。因此,在房地产领域当中还是需要采取很多措施抑制泡沫过度的加大,抑制过度的金融资源流入到房地产行业当中去。
没有只涨不跌的资产,这是市场自身规律,房地产市场亦然。尽管从整体看,目前部分地区的楼市“高烧”不能代表全国,房价的分化也不能就说楼市泡沫破裂的到来,但对于部分地区的非理性过热,各方要始终保持警惕。毕竟房地产市场的资产泡沫一旦破裂,其引发的风险和带来的破坏,都将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严重伤害。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经济学家姚炜认为,要遏制中国势不可挡的房地产泡沫,只有通过在长期内增加大城市的土地和房源供给,并在短期内遏制流动性宽松。
她在近日一份报告中称,尽管房价的过快上涨主要集中在供应紧张的少数大城市,但是这种现象所引发的房价永远上涨的预期,对于整个经济以及金融体系来说非常危险。她称:
这种预期可能会导致实体经济的健康投资进一步遭受打压,并鼓励楼市增加杠杆。
报告称,住房平均贷款比例由2014年的30%稳步升至当前的50%,考虑到家庭储蓄率的高水平,这种比例并不危险。但是作为唯一能给企业部门提供资金的一方,家庭部门在估值不可持续资产上杠杆率的飙升,会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她还表示,决策者似乎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种风险,并且已经开始采取行动:
长期来看,我们认为除了增加大城市土地和房源供应之外别无他法,而政府似乎终于有意朝这个方向行动。
短期看,央行则需要暂停流动性宽松,而这种情况已经在发生。
近期楼市的火热已经引起官方媒体的高度关注。
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今日刊登《警惕楼市“高烧”隐藏的风险》一文,指出部分城市楼市“高烧”正朝泡沫化方向演变,在房地产领域需要采取很多措施抑制泡沫过度的加大,抑制过度的金融资源流入到房地产行业当中去。
报道称,必须要看到,房地产市场体量庞大,一旦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其引发的风险和带来的破坏,都将会对经济金融造成严重伤害。
上海证券报今日也在头版刊文称,如今一、二线城市楼市的火爆,已经不是简单的刚需和投资博弈,而是一场越来越多从“供给”和“需求”两端添加杠杆的金融游戏的结果。
报道称,今年以来,家庭住房交易杠杆率、按揭贷款还款负担率、开发商开发贷和公司债及负债率都处于历史高位。而这一切也成就了当今杠杆上的楼市。
投资建议:
这一波楼市的政策牛市正在走向终结,但由于地方政府的呵护,这个“画句号”的过程比我们此前预料的要长一些。而且很难有断崖式下跌,因为流动性仍然宽裕,利率仍然位于历史最低位。
楼市跟股市的最大不同是,每个城市的楼市都有地方政府“做市商”,每个楼盘都有开发商“做市商”,至于全国层面则有央行印钞机呵护着。
在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城市,刚需还是要尽快买房子;长线的投资性购房,可以在降低杠杆的情况下继续,短炒的需要暂停观望。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只要中国的投资主体仍然是“地方政府+国企”,只要真正的IPO注册制仍然没有实施,那么在有显著人口增量的城市买优质住宅,仍然是比炒股更靠谱的投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