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寒冬 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_房产资讯_A8房产_兴宁A8
兴宁A8
百姓热议 兴宁新闻 宁江夜谈 A8再说 校园热议 人在他乡 兴宁315 生活问问 买房问问 业主社区
便民生活 产品广告 招聘信息 房产转让 房屋出租 装修问问 新车上市 车辆信息 二手汽车 供求二手
休闲娱乐 网络情缘 征婚交友 文学艺术 股市基金 美图分享 音乐分享 视频分享 笑话大全 灌 水 塘
走进兴宁 兴宁概况 兴宁年鉴 兴宁掌故 兴宁人物 兴宁风采 兴宁文化 兴宁景点 兴宁摄影 所有栏目
 

楼市寒冬 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02

资讯顶部广告

 
 

 

  •  
  •  
  •  
  •  
10
侠客岛:楼市寒冬 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
1

  这段时间以来,经济ke的手机每天都会接到好几个中介电话,嘿,哥们,还考虑买房吗?哪哪的二手房考虑吗?新盘呢?

  其实不需要问价格,即使像一些媒体报道的那样,北京的房价有了10%这样的价格降幅,相比去年60-70%的涨幅,这点卖家的“挥泪甩卖”还是有点“得了便宜卖乖”的感觉。

  五一前后,北京地区的新房、二手房房贷政策再次收紧。首套房执行基准利率,二套房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20%。买房的成本越来越高,很多人望而却步。

  从去年10月开始的房产新政,被各地当做“政治任务”不断加码。房地产交易迅速进入寒冬。这种速冻的政策下,是政府急切希望通过降杠杆来削减金融风险,从而给“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推出赢得改革的时间窗口。

  一方面通过控制房贷来抑制需求,另一方面则在土地供应上不断出手,双管齐下。我们可以先来看一组数字。

  截至目前,今年中国50个重点城市“卖地”收入合计为7645.3亿元,与2016年同期不到5000亿的水平相比,上涨53.3%。

  这组数据出来后,有不少朋友问经济ke,不是要去库存吗?为什么地方政府又在卖地?难道还要重回土地财政的老路了?其实不然。对于一些城市来说,他们需要的恰恰不是去库存,而是相反,房产调控在土地供应上也是“一城一策”。

  调控

  去年以来,中国楼市“冰火两重天”的格局持续。

  三四线城市还在为“去库存”发愁,一二线楼市却继续疯涨、交易火热,引得限购政策层层加码。需求旺、房价高,北京、上海、苏州、南京为代表的大多数热点城市,急需“补库存”。针对这种情况,在土地供应的“供给侧”,国土与住建两个主管部门出了个“大招”。

  4月6日,两部门同时发布了《关于加强近期住房及用地供应管理和调控有关工作通知》,要地方政府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对住房供求矛盾突出、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住宅用地,特别是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供应规模,去库存任务重的城市要减少以至暂停住宅用地供应。

  意思很简单,调控不再“一刀切”,要因城施策,把土地供应节奏和去库存形势直接挂上钩,“一城一策”分类调控。

  然而,对于许多城市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一方面,库存紧缺的城市能否加快供地恐怕要打个问号,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城市建设摊大饼的老路无法持续,征地拆迁成本也不低,地到底供不供得出来?另一方面,对于部分去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而言,减少甚至暂停供地,对地方财政确实是个考验。

  卖地

  北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就在“供地新政”发布后的第二天,北京市就公布了5年住宅供地计划。按计划,北京今后5年供应住宅用地6000公顷。2017年住宅用地供应1200公顷。这一指标比年初披露的计划翻了一倍。果然计划没有变化快。

  如果这一计划得以落实,将很大机会逆转供求失衡、房价上涨预期。但问题的关键恰恰是,北京的宅地供应计划能否完成?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2013年至2016年间,北京的供地计划基本上就没完成过。尤其是2016年,土地供应可谓十分惨淡,部分供应的地块位于郊区,绝对数量也不多,商品房实际供地完成率仅为12.1%。更何况,“以房控人”本身就是北京疏解人口的手段,土地供应不那么积极也就可以理解了。

北京近十年来供地完成率
1
北京近十年来供地完成率

  上海、深圳等城市,形势也不容乐观。

  比如,深圳的情况尤其特殊,作为全国唯一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的城市,深圳不存在集体土地。而且,深圳的城市开发程度基本饱和,几乎没有存量的、可供新开的建设用地。因此,深圳只能通过土地整备、城市更新等方式进行供地,盘活存量。深圳的兄弟广州给出的策略是,通过广佛一体化,向周边中小城市要发展空间。

  目光所及,基本每个一线城市都在为增加土地供应“憋大招”。据统计,武汉、郑州、杭州、苏州、天津、成都等12个城市今年以来的卖地收入超过200亿元。其中,武汉土地出让收入居首,超过700亿元,北京、南京、合肥其次,均超过400亿元。

侠客岛:楼市寒冬 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
1

  拿地

  土地出让继续火爆的背后,是房企的拿地热情,这一轮密集的调控并没有影响到他们继续大规模拿地。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的23家房企在4月上半月共拿地25宗。2016年赚了盆满钵满“不差钱”的房企,拿点钱补补土地库存也是正常的。不过,这也从侧面说明,房企对中国城市化还是有长远的谋划和信心。

  不过,房企的拿地也逐步受到更多的限制。

  曾几何时,在一些热点城市,鉴于供地紧缺,土地价格疯涨,房企在拿不拿地这个问题上,十分纠结,尤其是民营房企。《中国经济周刊》曾经报道,现身过2016年土拍现场的地产人,无一不对央企、国企频频“收割”地王的凌厉手段心有余悸,“多贵都敢拿”的狠辣做派让民营房企一再沦为陪衬。不差钱带来的是不断上涨的地价,而这又成为了房价暴涨的重要动能。

  如今,要不要拿地或许没那么纠结了。今年初,北京门头沟、平谷和房山三块土地招拍挂,全用了“限房价、竞地价”的新型土拍模式。对出让土地的房型、房价都做了限制,再让开发商互相竞争。还有城市引入了“熔断机制”,就是说,在招拍挂的过程中,如果报价超过了最高限价,这块地就流拍了。

  另一方面,拿地的门槛也在提高,各地对“拿地资金”的监管更严格了。去年,南京、广州规定房企拿地必须用自有资金,对银行信贷资金、投资基金等场外配资“严防死守”。这对以前房企利用杠杆拿地的疯狂也下了闸门。

  在这几项政策的抑制下,今年截至目前为止,全国热点城市的土地成交率虽然很高,但溢价率已经下调不少。

侠客岛:楼市寒冬 为何地方“卖地”收入反而大涨?
1

  长效

  毫不讳言,房地产市场十几年来频繁陷入“屡限屡涨”的怪圈。限购、限价等短期政策就像止疼药,刚吃的时候有用,但不能长期有效,甚至“边际效应递减”。“止疼药”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停药之后更疼。一个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供需的不平衡。

  土地供应端因为牢牢卡在政府手里,成为地方政府的“提款机”,因此从土地供应端入手增加土地和房屋供应,地方并不积极,相反,消费需求侧的抑制就容易得多。这种不均衡使力,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土地供应短缺的严峻形势,反而躲避了改革的真问题,使得房地产领域的改革拖延下来,被土地财政牢牢绑架。加之近些年经济下行,大量的货币得不到有效引导,疯狂进入房地产市场。房产投资成倍的收益成为抵抗通胀的利器,让更多的资金趋之若鹜。

  因此,我们看到,地方政府陷入卖地财政的怪圈,老百姓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还债来供养房子。“辛苦几十年,不如买套房”,远超平均工资的房价,已经明显拖累了中国人的幸福,也扭曲了老百姓的致富观念。

  “该断不断,反受其害”。

  201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强调,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定位,要求回归住房居住属性。同时提出,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

  这一次,两部委的《通知》就明确了供地节奏与去库存的关系,降低供不应求的市场预期,进而逆转房价上涨预期。

  从土地供应侧与需求端“双管齐下”,可以看出管理层对遏制房价上涨的决心。而这也被解读为房地产调控供给侧长效机制的破冰之举,重要性毋庸讳言。

若不按《通知》规定的根据库存调整供地规模,而导致房价上涨压力过大,或致去库存不利,则很有可能被住建部约谈。这不是开玩笑,之前已经有地方政府被约谈了,甚至被约谈了多次。说白了,简单的“稳定房价”已经不是本轮调控的核心目标,建立长效机制才是。

  对于长效机制,其实早在2013年,中央就正式提及,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逐步建立长效调控机制。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提法分别是“加快研究建立”和“加快建立和完善”。25日时已经变成了“加快形成”,“加快”的急迫态度是始终的,也隐隐地透露出这件事不断发展的信号。

  当然,房地产改革背后的主要矛盾,依然来自地方的财政危机。在中央和地方财税体制改革中,如何增加地方的财源以支撑不断加码的改革事权,是难点,也是破解“土地财政困局”的关键。

  从这点来说,房地产的长效机制还不仅仅是一个领域的事,必须放在整个改革的盘子里统一盘算。不然,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出台再多的调控,也依然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文/廷玉

 
 
[ A8房产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点击排行
 
兴宁A8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建设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