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A8
兴宁新闻 宁江夜谈 A8再说 兴宁315 生活问问 校园热议 走近兴宁 兴宁掌故 兴宁人物 文学艺术
房产资讯 房产转让 房屋出租 买房问问 业主社区 家居装修 装修问问 旅游美食 音乐分享 视频分享
供求二手 我要招聘 我要求职 职场问问 汽车资讯 二手汽车 车辆信息 人在他乡 A8交友 A8征婚
美图分享 兴宁风采 兴宁摄影 笑话大全 电脑问题 股市基金 妈咪宝贝 健康生活 网络情缘 灌 水 塘
 

专家:经济下滑跟楼市政策瞎折腾有关 大量决策失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4-13

近两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破8”时代到来,原因是什么?如何看待本届政府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加?地方债和影子银行会不会引发危机,对 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造成系统性影响?如何评价过去运行了近20年的城投公司模式?本届政府宏观调控的思维为何是以调结构为主?如何判断未来10年中国经 济的增速等,就这些问题,南都专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军教授。

“调结构是本届政府的基本思路”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中国这一轮经济下滑的原因是什么?

张军:原因很简单,之前几年靠刺激需求推得太高了,不能维持下去。中国经济近两年的增速开始逐步回落,现在跌破8%,首先要想的一个问题是,经济的增速 可以由超高的需求来维持吗?我说的需求,即是凯恩斯所说的总需求的问题。当然不可能。因为可能有很多原因导致被刺激出来的需求不能持续维持,与吃兴奋剂一 个道理。难以支撑之前高速增长下供给方面的产能。结果就是产能过剩,企业开工不足,投资意向下滑,财务和盈利状况恶化,包括之前很多行业,像钢铁、家装 等。最近公布的五大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也不如预期。

所以,中国经济这两年增速下滑,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总需求在此之前被刺激,推得太高 了。2008年之后,政府出台了4万亿刺激政策,进行大规模的信贷投放,通过地方政府的债务融资平台,推高了投资的需求。这些资金大部分进入基础设施领域 和房地产业,房价飙涨。因为打了这针力度很大的兴奋剂,经济出现了短期内的繁荣。不仅地产业,还包括与此相关的钢铁,家装,建材等行业,这些派生的需求都 被拉起。这不是一个正常的需求增长,当然不能维持。

只要政府回过头来采取一个相对比较冷静的低力度干预,经济增速自然就会回落。需求的背后是信贷,信贷的背后是债务,所以一旦经济下滑,马上就会出现地方债务会不会有风险,债务链条会不会断裂,支付上会不会有问题等。现在中国就进入了债务的收缩期。

第二个原因是政策在短期内是维持需求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量,经济回落时,政府可以动用货币或财政政策,阻止经济下滑。但过去两年,经济下滑的势头没有扭 转,回头看是政府没有动用政策,搞宏观调控呢?基本没有。中央政府容忍了这次经济的下滑。虽然它不是袖手旁观,但显然不想重复前届政府的那种做法。这就引 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本届政府为什么会作出这种选择?

南都:这里请允许先打断一下。2007年底发生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迅速放宽了购 房政策,在信贷利率优惠和首付等方面刺激房地产需求。房价迅速飙涨,后政府不得不又回头重新调整,在2010年底搞严厉的限购限价政策。这轮经济下滑与政 府对房地产业调控的思路不清,来回搞折返跑,有没有关系?

张军:当然有关系。先刺激后抑制,会导致企业大面积的决策失误,很多与房地产相关的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后限购限贷,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甚至限制银行的信贷方向,总需求当然会迅速回落。

南都:本届政府为何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增加了?

张军:这反映了本届政府对经济的基本思路和取向。中国经济增长到今天这种状况,速度稍低一点未必是什么太坏的事。但我认为大幅度降速肯定是坏事。速度低 一点可以进行一些结构性调整,把经济拉到产业升级的轨道上来。经济不是原地踏步,可以慢一点,但慢一点不是没有方向,而是要着手产业升级。当然,这是一个 良好的愿望,经济能否成功升级现在还不清楚,但调结构,促升级是一个基本的思路,所以就增大了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

李克强总理也给出了一个经济增长的上下限问题,这种思路是过去30年中,中央政府没有出现过的。只要经济不滑出下限,中央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调结构,而不是稳增长。若经济增长滑出了下限,才会回到稳增长上来。

地方债是一个可化解的问题

南都:伴随着这一轮的经济下滑,去年有两个问题引发普遍关注,就是地方债和影子银行问题。在你看来,这两个问题会对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增长构成多大的影响,会引发危机吗?

张军:地方债和影子银行的确构成一个问题。当经济增速下滑,收入下滑,地方债务的偿还能否持续,银行表外的的信贷业务扩张会不会带来危机,自然会成为一个重要的现象,引发普遍的关注。其实,回头来想一想,这些都是当初打兴奋剂的恶果。

会不会带来危机?其实是说地方债和银子银行问题有没有解决?会不会对经济造成系统性的影响?我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现在国际上的一些投行,包括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唱衰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两个问题,说中国解决不了。这种说法多少有一点夸大其词。

地方债近年累积的速度确实比较快,各种不同的统计口径是总量大致已高达17万亿,但实际上占GDP的比重连30%都不到。与全球其他国家比,在规模上并 不大,是可控的,也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的100%以上。但规模不大,并不意味着没有风险。一些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县市的确欠了不少债,这些债务怎么解决? 发达地区相对要好很多,所以地方债的问题,反映在中国各地是不对称的。这些债务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县市。

其次,若出现风险,中国 有没有办法解决。在我看来,中国有足够的办法解决。这些办法包括转移支付,因为中国政府的财务状况远远好于其他发达国家。二是可以展期,这些债务的债权人 都是来自国内,而不是国外;上世纪90年代银行和国有企业之间出现了大量的三角债,当时为了处理这些债务,也累积了不少的经验,即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 司,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债务重组。这种方式中国仍旧可以再用。

地方债和影子银行的问题,在其可能引发风险之前,要当做一个问题事先化 解掉,早解决比迟解决要好。从去年的动作看,中央政府对此也是足够重视的。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债务产生的机制,把源头断掉。从中长期来看,地方政府 的投融资体制要改革。地方政府为了增强竞争力,融资去搞基础设施建设是可以的,但这种以土地做抵押的城投公司模式可能要改,要转向利用金融和资本市场,以 市场化的方式公开发行债券。

公开、透明是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的基本准则。这就牵扯到影子银行的问题。现在的这种城投公司的城市化模式,问题就集中在不公开透明上,以至于审计署花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搞清楚。这比债务规模本身的风险更高。

南都:也有一种声音,是认为地方政府以平整后的土地作抵押,向银行或资本市场融资,风险不足为虑。因为现在的银行早已不是国有的银行,而是独立核算的股 份银行,产权界定清晰,若借钱给地方政府有巨大的风险,它们不会那么蠢就借了。恰是中央政府的这轮限价限购的严厉调控,致使地方政府的土地卖不出去,整个 的债务链条才有了问题。

张军:让人担心的就是,银行在评估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时,会考虑道德风险,会认为这个债务最终会由政府来买单, 会由中央政府来托底。中国整个投融资系统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不能假设最终政府会买单。现在民众去买理财产品,也是假设买国有银行渠道的理财公司会刚性兑 付,不知风险要部分自我承担。这个道德风险必须去掉,而这一轮的金融改革恐怕就是要打破这个神话。今年年初中城公司30亿元的信托兑付危机,据说最终政府 没有出手,据说就有这方面的考量。

南都:你如何评价现在的这套已经运转了近17年的城投公司的城市化模式?

张军:经 济要发展,土地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中国的土地使用权在地方政府手中。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增值税分成,高效使用土地双方皆得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 府在此问题上激励兼容。而中国有近3000个县,各地竞相发展经济,竞争激烈,中央政府对地方官员的升迁考核又与地方经济增长挂钩。所以,各地县市之间都 在想着如何盘活土地资源,高效配置,产生更高的租值。

过去近20年,地方政府补偿征地,平整好土地后,以此作抵押向银行融资,并配套建设好管线道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出售给开发商。有了盈利后再进行新一轮的滚动开发。这是一套很高效的城市化模式,城市扩展很快,民众居住条件改善飞速。

但任何一种模式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都会随着条件的变而变。城投公司的模式有一个前提就是政府拆迁征地补偿的成本低,现在经过20年的发展看,这个条件不 具备了。而且很多地方可用的土地也越来越少了。当政府平整好土地批租的收入不足以弥补拆迁补偿的成本时,这套模式就玩不下去了。我的判断是,中国的沿海发 达地区已经接近这个阶段了。现在一些发达地区,土地财政的收入占比是快速下降,也表明了这点。而在中西部一些不发达的县市,这套模式还是可用的。这就是地 区发展不平衡带给中国的独特之处。

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乐观的理由

南都:是你最早指出李克强的经济学不是通缩经济学而是结构经济学,影响很大。后被国外的投行总结为不刺激、去杠杆和调结构。为什么本届政府会形成以调结构为主的思路?

张军:这是一个好问题。这个政策很大程度上也反映了学界的共识。经济学界一个共识是中国经济增长可能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可从与中国经济增长类似的东 亚经济发展的历程上,观察到一些相似之处。任何一个经济体,高速增长的时间都不是永续的。在什么时候会减速,中国是不是到了一个减速期,这就要看中国经济 的人均G D P和发展到了一个什么阶段。经验上的一个大数统计是,当人均G D P达到发达国家一半的水平时,经济增速会换挡,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经济增长由生产率决定。随着与发达国家生产率的差距缩小,学习效应递减,经济的增速会下来。当然学界现在有争论,就是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增速是多 高,有的悲观,有的乐观。我个人是比较乐观的,认为还是在7%-8%之间。有的悲观的可能认为会在5%以下。接下来经济增速会下滑这种共识会影响本届政府 的思路。

李克强总理提出了换挡期的概念,潜台词也是认为会出现两个高低不平的增长阶段,中国经济会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速增长。未来几 年,中国经济可能都处于这种换挡期。转换就意味着产业的升级,意味着结构的调整。原来的一些低附加值、高污染的企业可能要迁移,或被淘汰。产业升级过程 中,人力资本、研发、管理、市场开拓能力等能否跟上,现在还看不清,因为这是要与欧美日生厂商的需求市场展开直接竞争了,不是那么容易的。

第三个原因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环境承载力出现了拐点。过去高速增长时期,使用的资源、能源多,污染也多。去年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雾霾天气是个重要的信号。虽然污染是各国发展必经的阶段,但雾霾的出现,标示中国要进入治理阶段了。治理也意味着要调整产业结构。

南都:你为什么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增速如此乐观?

张军:一是中国经济一直在发展增长的轨道上,没有脱轨;二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还在,人均G D P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中国的人力资本增长,民众的知识更新还很快;三是中国与当年的东亚经济增长有比较类似的体制。政府把经济增长当做解决其他问题 的基石,这是东亚成功转型国家或地区很独特的一种政治思维。经济增长优先于社会和政治转型。这种思维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再谈政治转型会是因为后者实 际上是前者内生出现的现象。而且,经济发展需要很好的秩序,但秩序并不容易建立起来,所以,先不能乱了秩序,不然经济不能发展。像南亚、拉美等国,把这个 顺序倒过来,为了经济增长,而先进行政治转型,往往就失去了应有的秩序。没有秩序的体制是很可怕的,经济发展步履艰难。所以,我认为,东亚的不同就在这个 方面。

南都:回头来看,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了36年,这里面是不是有一些经验可以总结?这些经验构成的知识,构成的因果关系现在还在不在?能否对中国接下来的经济增长有一些启示或借鉴?

张军:现在总结中国经济增长或转型成功的经验,个人认为还是有点早。中国当然积累了一些经验,包括刚才讲到的经济发展与政治转型的排序选择上。但另一 点,也是我有时在想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的崛起是非同一般的。通常一个后发国家可能在某一个产业上,比如韩国是电子、日本是电器和汽车,但中国 市场规模大,在制造业的每一个链条,每一个区段上都参与了全球化,参与了全球分工,这个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含义要深入研究。中国经济不增长,对全球经 济来说当然是灾难,中国经济增速太快,也会造成全球很多国家的恐慌。如此全面参与全球分工,中国收益巨大。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冲击最小,也 是因为这个世界对中国的制造和产品越来越依赖了。

 
 
[ A8房产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点击排行
 
兴宁A8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使用协议 | 相关法律 | 网站地图 |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