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曾读过一篇用“年轻”和“年迈”形容楼市需求与供给的文章,那时恰逢08年金融危机,北京房地产行业正面临着供给旺盛与需求低迷构成的矛盾挑战。
时过境迁,供与需的矛盾依然存在,只是彼此调换了前面的形容词。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北京四环商品住宅以1:9.2的供需比创近8年新高,已逼近1:10的红线。而接连的日光盘,似乎也证明整个北京楼市就处于严重供需失衡的状态下。
——前言
“什么情况?买房真跟买白菜一样。” 12月22日,在首创伊林郡的售楼处,作为业内同行的某开发商副总都被震撼到了。当日该位于北京房山区的刚需盘共放出534套房源,却引来近2000人现场摇号选房,创下10亿日光成绩。
“价高也拦不住日光”
上周末北京共有3个楼盘入市。除了首创伊林郡,位于丰台改善盘领秀翡翠山放出96套房源,当天认购率超9成。而上上周末,隔街相望的亦庄 金茂悦和北京城建 海梓府开盘,均取得热销佳绩。
如果说这与年底开发商主观推盘意愿降低有关,不妨再往前推到意愿极高的金秋10月。长假结束的首个休息日,北京共有4个楼盘入市,房源类型涵盖刚需、改善及不限购的商住房等,全部创下日光的销售业绩。
与此同时,从统计局数据来看,11月份70城房价连续12个月持续“高烧”,其中四大一线城市连续第三个月同比涨幅超过20%。“真的是价高也拦不住日光。”有网友如此评论。
连接的“日光盘”直指北京楼市供需失衡。据亚豪机构统计数据:2013年1—11月,北京全市共有287个住宅项目入市,共提供房源63680套,规划总建筑面积666.3万平方米,虽然相比去年有一定增长,但处于低位不振。
而供需矛盾凸显,固然与“限价令”相关。今年以来北京实施的“限价令”使得大量项目无法按照既定价格和时间开盘;年末颁布的“4万元禁令”又将很多中高端项目挡在了入市门外。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乃近两年间土地供应不足。此前北京已经三年没有完成土地供应,2012年的住宅用地供地更是下降3成,创近6年来新低。由此,任志强也成功预测了今年3月房价的“暴涨”。
这样的情况在2013年有明显改善。11月28日,随着朝阳东坝南区和昌平沙河两地块成交,今年北京商品住宅用地供应量被推高到868公顷,已完成计划的102%。
但外界并不认为如此能从根本上改善供需。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就明确表示,北京楼市供需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房价仍然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他判断或许会有5年的上涨期。
供需困局短期难以缓解
而近期一份对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走势的调查中,有66.3%的银行家看涨一线城市房价,仅有6.1%看跌;87.3%的银行家看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销量。
究竟如何才能根本上缓解北京楼市的供需矛盾?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的一份报告认为,2030年北京人口可设定为2800—3000万人,相比现在,北京还需净增800万人。这些未来都将是楼市的刚性需求。
针对此专家有诸多建议。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问题在于“供”。“现在土地不是市场化,只有政府可以买卖土地,没有竞争,因此土地价格非常扭曲。供给非常不足地价就上来了,地价上来房价就跟着上来了。”他向记者表示。
而绿地集团张玉良认为“需”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此前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表示,人口流向影响楼市需求,目前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因为有更好的医疗、教育、工作机会,导致人口集中更高,房价也高。
他认为,这方面政府应该有所作为。比如大城市的产业到一些省会城市,甚至是更有特点的一些城市当中,而这些城市更要发展它的教育,发展它的旅游,发展它的医疗。这样的话人口的积聚跟人口的分散就非常有序去做了。
或许这些都将是未来改革的方向。日前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提到,(将)逐步发展形成若干城市群。就北京而言,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认为,可以通过京津一体化,将北京的资源疏散到京津冀城市群区域中。(当然如何转移也值得思考,比如“动批”搬家的传闻就引起了争议。)
但也有人比较悲观。“没办法解决,只能是想办法多挣点钱。”今年10月融创董事长孙宏斌曾向记者表示,大家都到北京买房,供需之间的剪刀差只会越来越大,库存越来越少是很正常的现象,这样的矛盾没有办法解决。(记者 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