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轮自贸区试点的申报与争夺终于“尘埃落定”。12月12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依托现有新区、园区,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
至此,广东、天津、福建三地的自贸区试点将成为继上海自贸区之后新的“改革开放试验田”。上海自贸区的经验将在更多区域、更大范围内获得推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微博]教授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贸区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必然路 径。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年多以来,简化了海关报关审批等程序,减少了办事环节,提升了效率;并没有什么风险,其经验就值得逐步推广,试点从一地扩展到现在的 四地,也在意料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金融研究所所长唐士奇教授也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广东、天津、福建三家新的自贸区获批存 在其内在逻辑:广东自贸区当初是以“粤港澳自贸区”申报的,主要依托中国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中国澳门的国际影响力,该方案绑定了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 两个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方面的优势独一无二;天津作为直辖市,天津滨海新区也作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增长极,环渤海最重要的外贸港口城市,本身有保税区的经 验,主要考虑的是面向韩国和日本的贸易往来;而福建自贸区的获批最重要的考量应该是,利用其区位优势,扩大与台湾的经贸往来。
上海自贸区运行经验获好评
12月12日,记者在上海浦东新区调研时了解到,当地证券金融界人士对以外高桥区域为核心的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特别是“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等制度,均给予较高评价。
当地一位从事金融软件行业的某公司高管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上海自贸区获批后,当地几乎所有银行都抢着到自贸区去开分行支行,“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确实给民营企业提供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和空间,对外贸企业的影响则更为明显。
徐洪才认为,上海自贸区并不是政策优惠的洼地,而是制度创新的高地,自贸区在投资上实行负面清单管理,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在税务、海关监管、商检,尤其 是金融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制度创新。而其中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督是自贸区做出的最大胆的探索,也是最值得全面推广开的经 验。比如金融创新方面的上海自贸区账户,可以直接参与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工具交易,这项业务将帮助国内企业对冲金融风险。
有研究报告显示,上海自贸区在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监管方式等方面实施了众多创新举措,是从管制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重大思维方式转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企业对制度创新和政策措施的综合满意度较高。
上海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自贸区成立一周年,已有283个项目落户,共新设企业12266家,超过了原上海保税区20年的注册数量。由于制度创新,进驻上海自贸区的企业超过之前20年的总和,带来的就业人数翻了一番。
在上述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也强调,推广上海自贸区试点经验的核心工作,不仅是拓展到3个地区,而且要在全国推行三张“清单”:法无禁止皆可为的“负面清单”、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权力清单”、法有规定必须为的“责任清单”。
粤港澳自贸区
特色将最鲜明
唐士奇认为,上海自贸区经验应该是按照梯次来推广的,从沿海到中原,再到内地,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自贸区获批;下一步如果自贸区再扩容,西安和成都的呼声应该是最高的。
从新一轮获批的三个自贸区比较来看,唐士奇认为,广东自贸区的亮点将最为突出,特色将最为鲜明。
根据广东省提交的自贸区方案,广东将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以及广州白云空港保税区“打包”建立“粤港澳自贸区”;南沙的定位将作为中国香港企业在广东的落脚点之一,横琴则是面向中国澳门,前海则是金融创新,白云机场与上海浦东机场类似,定位物流中心。
据了解,粤港澳自贸区总面积931.385平方公里,到2020年可开发面积为295.385平方公里,要远远大于目前上海自贸区所规划的28平方公 里,是上海自贸区面积的10倍多。更加广阔的可开发面积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也为仓储、加工、土地金融等自贸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广阔的空 间支持。
广东将粤港澳自贸区的功能定位为:积极扩大服务业对港澳开放,发展新型国际贸易方式,探索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营造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CEPA(即《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升级版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升级版。
唐士奇分析称,中国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将对广东自贸区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粤港澳自贸区未来将是四个自贸区中“创新最多、活力最强、体量最大”的自 贸区,将结合广东“3+1”(广州的南沙、深圳的前海、珠海的横琴以及广州白云空港保税区)和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两种资源优势,形成四个 特色鲜明的发展区域。
当然,长远来看,自贸区试点的各项“制度创新”,未来也将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成为一种“新常态”。徐洪才认为,未来随着自贸区经验逐步推广到更大的范围乃至全国,其“制度创新高地”的优势也将逐渐消失,因为最终全国的政策、做法将逐渐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