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体讲了个故事,说一对夫妻,在深圳有着体面工作,后来在老家武汉找了更体面的工作,于是趁深圳房价猛涨,卖了400万,再加上多年积蓄,在武汉买了4套房。这当然不是讲投资回报的故事,而是借用该夫妻的一句感叹说,“在深圳生活有钱也不敢花,现在终于敢花钱了。”
这 样的叙述方式,讨巧之处在于让人迅速找到房价高涨时的情绪爆发点,同时也给人“指点迷津”。但事实上,这完全是巧合。这对夫妻本就不是深圳高房价之下的 “逃离”者,而是因武汉有更合适的工作。真不知道这故事究竟是用来吐槽的,还是用来传播“正能量”的。所以有幽默的网友笑言,这是用来“去库存”的。
深圳的一套房,与武汉的4套房,不一定哪个赚。如果他们回到一个更加偏僻的县城,估计能换10套房。但住房的含金量不以套数和面积作为唯一衡量依据。
甚至完全有可能,若干年后这对夫妻想给长大的孩子在深圳找个学习工作的住房,把武汉4套房卖了,说不定只够深圳原来那套房的首付款。所以报道传递的“人生赢家”意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具有普遍的复制性。
更 何况“赢家”、“幸福”之类的感受,本身就是很个体化的感受。想在一线城市有更大的追求、更多的发展,别人想赶也赶不走;想去二三线城市生活,别人想拦也 拦不住。所以这类新闻最好不要夹带“心灵鸡汤”或者启智的成分,否则人们容易这样理解:一线城市房价势不可挡,如果你够聪明,就去二三线城市接盘去吧。
若将逃离一线城市,作为追求生活赢家状态的优先选项,而不是抑制房价的虚高、改善一线大城市建设者的生存状况,那么,这个故事给人们指点的就不是迷津,而是一个精神胜利的方法。而对于那些从偏远地方到武汉打拼的人来说,别说4套房,一套也只敢在梦里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