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房与保障房,一个价格高企,另一个专供保障,两者性质、税收、价格迥异。但如今,遭遇发展瓶颈的楼市在探索新解法,这两者之间的通道正打开。
记者在基层调查发现,江苏、四川、山东、湖南等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正在积极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为保障房:力求既能化解商品房的库存,又能破解保障房的资金短缺问题。
不过,这种楼市新解法并非一帆风顺,政府当“买家”如何化解寻租风险?开发商是否乐意?群众能否受益?这些问题都引人关注。
难题并存:商品房亟待去“库存” 保障房融资困难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房地产市场仍然处于调整期,截至4月末,全国商品房待售面积65681万平方米,比3月末增加68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增加330万平方米。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目前各地楼市分化仍在加剧,不同于一线城市成交创出“新高”,三四线城市成交量仍在下滑,跌幅达26%。这表明“三四线城市由于库存高企、需求不足,仍然面临去化难题。”
与此同时,资金日益成为保障房建设中的瓶颈。在当前房地产市场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不少地方配套资金落实困难,在商品房项目中配建的公租房和依托商业开发实施改造的棚改项目,二者的推进都受到影响。林区、垦区、独立工矿区棚改配套设施建设历史欠账多,资金筹措压力更大。
打通存量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对接通道,成为一剂药方。国土资源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近期联合发文,提出将符合条件的商品住房作为棚改安置房和公共租赁住房房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说,一些地方把城市的存量房改成保障房,可以把政府对困难群体的兜底和商品房存量的消化有机结合起来。
政府把好“天平”:严防权力寻租
据记者调查,当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推进存量商品房改保障房:
——政府部门直接回购社会房源,以不同方式提供给住房保障对象;
——不以任何方式组织房源,以货币补贴的方式,鼓励住房保障对象购置社会存量商品住宅;
——政府部门充当中间人,为棚改居民和房地产企业牵线搭桥,集中组织房产推介会或组织团购,以货币安置的方式支持棚改居民购置位置合适和价格较低的房源。
政府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防范权力寻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冯俊说:“选择什么区位的房源和怎么定价,都是容易滋生腐败的环节,必须提前进行制度设计,避免政府提供给低收入群体和棚改群众的福利变相转化成给开发商的福利。”
根 据近年来审计署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显示,尽管资金管理和建设运营不断规范、总体情况较好,但一些地方和单位仍存在违反规定或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以2013年审计为例,有55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安置实施不规范,违规分配安置住房933套、发放改造安置资金1291.84万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陈飞建议,应对政府部门在参与搭建存量房和保障房桥梁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做好资金监管,防止资金筹集、管理和使用等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