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事:如何应对“空城”传说——一份来自一线的楼市报告
在过去两周多的时间里,中国房地产市场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也让房地产调控问题的讨论快速升温,成为两会期间难以回避的热点话题之一。
为此,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特意在东中西部地区走访了一些城市,目睹了那里的“空城”之忧。在不少群众和专家学者看来,遏制地方政府将“开发区”变成“开发商”的冲动,是让“空城”威胁远离的根本出路所在。
“空城”之忧不是空穴来风
鄂尔多斯曾被视为“空城”的代表城市。随着一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的楼市分化的态势渐露端倪,人们担忧越来越多的城市会紧随鄂尔多斯的后尘。而“中国网 事”记者的一线走访发现,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正在变成“空城计”主角的,是很多中小城市引以为傲的各种“新区”“开发区”。
粤东 某县级市或许就是一个“范例”。近六年,这座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正力图将位于原县城南面的东海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当地新城区,而引入房地产开发商,则被 视为拉动新城建设的重要手段。然而,记者今年1月在这个县级市走访时看到,新区里已经建成的高层商品房楼盘大多是夜晚灯火阑珊、白天车马稀少的“空置 楼”,以距离该县市委、市政府办公楼仅五分钟车程的“某某凤凰城”项目为例,虽然2012年就开始销售,但直到如今,该楼盘的5幢高楼晚间亮灯的房间也寥 若晨星。
在当地群众看来,这种情形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在这个县级市,“刚需市场”似乎已经完全变了味道,有的购房者一买就是几套甚至十几套,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市场火爆、十室九空”,“万一楼市崩盘,他们能转给谁?”
而在中部某省份一个以矿产资源著称、人口总量刚刚超过70万人的地级市里,类似的“新区空楼”也一望可见。尽管市区人口并不密集,但林立的高楼,成为这 个城市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当地群众告诉记者,仅在该市面积不大的开发区里,新开发的较大楼盘就有六七个之多,“感觉70%都是空着的。我们是个工业城市, 市区人口只有满打满算不到30万,而且很多人已经买了房子,不知道新盖的这些,都打算卖给谁?”
“和过剩产能、地方债相比,房地产业一 样是今年我国经济‘稳增长’不容忽视的风险因素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他认为,尽管房地产市场不会“骤然出现危机”,但从 现在的市场迹象看,“一线城市好卖房不好拿地,三四线城市好拿地不好卖房”已成定局,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过度发展的房地产市场一旦无人入市,大量被占用的 资金就无法在短期内回收,这就会给地方财政、金融市场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冲击,“这种意外波动不是不可能发生。”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自己的老家闽北,原来是山清水秀的地方,现在同样陷入了房地产开发的怪圈。
“空城计”源于地方政府发展“盲动”
然而,和社会上频频传闻“空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看来,这些似乎都是远在天边的“别的地方的问题”。
面对记者提出新区建设太快、过度依靠房地产投资带来了“造城风险”的提问时,一位曾在粤东某县级市任“一把手”的领导干部对记者说,当地是欠发达地区, 不能走常规发展道路,必须“先吃饱、再吃好”,有项目就得引进,没法考虑太多;一位地级市的发改局局长则告诉记者,现在网络上有不少关于“新城变空城”的 报道和言论,“这对我们建设新城、新区是很不利的,你们不应该宣传这个论调。”
在一些专家看来,地方干部的这种声音并不令人奇怪。事实上,正是种种复杂因素导致的地方政府的发展“盲动”,才是各地“开发区频频变成开发商”现象的根源所在。
“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核心原因之一。地方政府出让土地获得资金,然后进行完善基础设施,让土地升值,接着卖更多的地,如此循环不已,这是一条不可持续的不归路。”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南城市规划院院长胡刚说。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在新型城镇化主体下,一些省市制定了新一轮的城市发展目标,但在基层执行过程中,这些手段时常“走样”,“如果没有以人为 本、因地制宜的考虑,如果没有对未来人口转移产生土地空间需求和财政预算做好准备,盲目引进大项目特别是地产开发项目,以建设新城、新区为名义大规模搞开 发,结果不仅容易造成‘空城’现象、浪费土地资源,更会给政府财政增加大规模债务,影响经济发展质量和社会稳定。”
“饕餮”炒房盛宴过后谁来埋单?
在全国两会即将拉开大幕之际,人们对房地产市场能否迎来新的转机,倍加期待。
“新城变空城、开发区变成开发商,与地方政府和房地产商的逐利冲动有关,表明这些城市的城镇化进程走入了误区,最终还要从产业布局,人口布局、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等层面出发加以解决。”张立群说。
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认为,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泡沫确实较大,而要挤出泡沫、确保楼市健康发展,首先要“摸清家底”,即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不动产登记系统,因为它是楼市调控转轨机制最基础的工作,有利于房地产调控的政策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一些专家学者和代表、委员看来,通过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消除地方政府的卖地冲动、通过干部考核体制改革消除盲目发展冲动、通过落实新型城镇化的科学理 念减轻一线城市的发展压力、通过规范地方政府的建设行为让各种各样的新区、开发区走上规范道路,都会在即将开幕的两会中,发出清晰而有力的声音。(记者 冯雷、潘林青、王攀、徐蕊、詹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