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房价的目的在于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近段时间,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调控任务,在统计方法和表面数字上做文章,严重影响了统计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掩耳盗铃的行为,既造成对形势的误判,也无助于缓解房地产市场的根本矛盾。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的统计方式、计算方法五花八门,统计的结果千差万别。有 的地方用简单的算术平均法统计成交均价,只要政府控制中心城区高价住宅的成交数量,房价就可能出现“结构性下降”;有的地方把远郊区县也纳入统计范围,让 “胖子”和“瘦子”在一起称体重,结果必然是房价从“大涨”变为“大跌”;有的地方要求高价楼盘延缓入市,将其挤出统计范围,不让“后进生”参加考试的结 果,也是房价上涨的速度放缓;还有的地方将基本不能入市流通的限价房、经适房等保障性住房也纳入商品住房统计,直接向房价统计“注水”。
热衷于搞数字游戏的地方,虽然当地房价大涨,统计数据却能达到调控目标要求。不少百姓反映,统计数据和切身感受差距太大,统计没有参考价值。而对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来说,如果各地连统计标准都不一样,讨论调控方式和目标显然没有意义。
短期看,杜绝数字游戏并不难,只要主管部门敢于动真格,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统计方法和计算标准,用“一把尺子量到底”,同时加大对涉嫌造假行为的监督问责,就能让购房者更真实地感受到调控带来的房价变化。
长期看,还要积极缓解房地产市场的根本矛盾,将行政调控、目标调控逐步过渡到市场化手段调节供需矛盾,彻底消除“应试统计”的弊端。比如,要增加普通商品住宅的供应,缓解热点地区的供不应求;增加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入市速度,让更多百姓实现住有所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