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人才公租房的政策,想住这样的公租房,我至少还要排上两三年的队。而住进来,就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一种肯定。”融雪盛平社工服务中心的初级督导苏雪萍这样说。
在社工行业从业近8年,苏雪萍坦言,自己经常要面对“社工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刚来深圳那时候坐出租车,司机闲聊问我是做什么的,我回答‘社会工作’,他就笑了,说‘我干的也是社会工作啊’。”她告诉记者,别说是其他人,自己一开始也对这个职业充满疑虑。
2004 年夏天,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她,知道被调剂进了社会工作专业,心里直犯嘀咕,“没听说过的专业,不想念”。但一直关心她的小姑的一番话,让她决定大胆尝 试一回,“她说,现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块,政府占得比重很大,但以后肯定还是需要社会力量,这个专业还是有前景的。”但出于对未来就业的担忧,进大学 后,她还是第一时间报了英语双专业。
转机出现在2007年11月。当时念大四的她收到班主任的通知——“深圳市在大规模招聘社工!”深圳的社会工作行业始于2007年,在内地城市中起 步早,人才缺口也大,她看准机会投了简历。通过笔试、面试和集中培训,2008年3月3日,她正式上岗,成为公明社区的一名社工。
不过,一入行,她就和同事就遇了冷。社区里居住的多为广东人,她和两位女同事都不会说粤语,社区的工作人员质疑“不会讲白话,能做什么”?在与提供 顾问帮助的香港督导沟通后,三个女孩下决心学粤语,闷在宿舍里练习对话。两个星期后,当她们用蹩脚的粤语同被探访的居民打招呼、简单对话时,陪同的社区工 作人员的态度有了缓和。渐渐地,她们能够独立上门为社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
“也就是那个时候,我常照顾一个患帕金森病的老人,推着轮椅带他在小区里走动,有人问‘这是你请的保姆啊’,他说‘不,这是我小女儿’。”像这样让她倍感温暖的故事越来越多,也正是这些鼓励,让她在历经社工工作的酸甜苦辣后,“不知不觉越陷越深”。
“铁了心”在深圳做社工的苏雪萍,在2012年初入了深户;考虑到她的职业发展,丈夫放弃了在广西桂林的工作,一家人扎根深圳。从初级社会工作者到督导助理,再到今天的初级督导,她在社工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作为专业服务人才,社工的薪酬待遇水平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她告诉记者,当2014年听说有了第一批给社工的人才公租房时,自己特别激动,“从把我们纳进人才安居范畴,到定向配租人才公租房,每一个举动都是对社工们的支持与鼓舞”。
2015年10月下旬,带着一岁的儿子,苏雪萍和丈夫、婆婆搬进了龙悦居的两室一厅。“环境、位置、交通……样样都满意。”每次回到被丈夫布置得十分温馨的小家,看着牙牙学语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她感叹,“同样是租的房子,公租房感觉更像是自己的家。”
现在的她,对职业的那份热情丝毫未减。她告诉记者,目前要负责5个团队共30名社工的督导工作,同时担任社工服务中心研发部部长,而自己定下计划把当年的二专业——英语再学起来,“以后肯定有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把英语能力储备好,总有用武之地”。